饲料所承办的第575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
文章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1-10
点击量:92
【字体:大 中 小】
为交流国内外幼龄反刍动物营养与健康研究进展,提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研究方向;研讨加快幼龄反刍动物培育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应用的推动措施,促进我国反刍动物养殖群体质量的提升,保障畜产品安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承办的第575次香山科学会议于10月30-3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幼龄反刍动物早期培育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实践应用。

会议由饲料研究所反刍动物饲料创新团队首席刁其玉研究员、浙江大学刘建新教授、内蒙古农牧业研究所金海研究员、饲料所屠焰研究员等担任执行主席,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近40个单位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等有关部门代表共约50人参加了会议。
幼龄动物是成年畜的基础,幼畜的培育是畜牧业产业链的关键启程点,直接关系到成年后的生产性能和畜产品安全,幼畜健康成长直接影响产业的成功。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院士、饲料所刁其玉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仔猪营养培育新技术”、“幼龄反刍动物的培育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评述报告,10多位行业专家也分别就各自的研究进展与观点进行了论述。
李德发院士指出,合理的日粮配方除了满足各阶段动物生长的需要,还可以优化肠道菌群,调节营养素在宿主体内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是肠道健康和减少抗生素使用的重要保证。肠道微生物对日粮代谢和宿主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日粮组成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进而影响其代谢产物。他提出,肠腔内庞大的肠道菌群和日粮、肠上皮细胞、免疫系统进行不断“相互对话”,维持肠腔内微生态的动态平衡。被营养素调控的肠道菌群有助于改善肠道黏膜形态,调节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黏液层中黏蛋白、防御素和抗菌肽等天然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量,进而提高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和机体的抗病能力。日粮中纤维的类型、组合和加工工艺对猪肠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刁其玉研究员在主题报告中讲到,正如“少年强则国家强”的道理一样,幼龄反刍动物是成年畜的后备力量,其定向培育决定了成年畜的生长性能。目前,我国幼龄反刍动物培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对幼龄反刍动物基础理论的研究,培育方式落后,饲养目标不明确,饲喂技术相对滞后,饲喂设施不配套等。他针对幼龄反刍动物从非反刍向反刍生理转变的机体生长发育状态,幼畜阶段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建立及消化器官的发育进行了阐述,他还提出了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开展幼畜培育技术研究的思路,建议国内外幼畜领域的相关单位应该协作起来,探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幼畜培育体系。
会议围绕基于营养调控-基因表达与现代组学技术的幼龄畜培育理论、幼龄畜营养调控和饲喂技术对成年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作用、母畜围产期营养调控与幼畜机体健康发育的关系等三个中心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和管理部门代表就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原始创新、加强幼龄反刍动物培育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强畜牧业管理等内容积极献言献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会议是畜牧业领域召开的第一次香山科学会议,与会专家认为此次会议是一次科学交融的重要会议,通过此次研讨,对幼龄反刍动物培育在整个反刍动物产业链条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会议成果对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